电视剧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尚未播完时,听到一些朋友的好评,我也同意。特别是有些对话,对贪官的“逻辑理论”、心理分析,对皇帝之不得不用贪官,官场中立身之道等,揭露得入木三分。但是越到后来,“胡编”就越来越离谱,情节越来越荒唐,结尾更是一大败笔。
我可以理解编者需要迎合中国观众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心理,但是,一定要让一个本来是叱咤风云、为民除害的女侠进宫加入皇帝嫔妃的行列才算圆满吗?更有甚者,连另一位桀骜不驯的侠女杜小月也被皇帝收为义女,当上“格格”,那状元也就与大贪官和?的儿子一起成了“驸马”,大家各得其所。这就是作者的幸福观?或者以为大多数观众认同的“大团圆”?
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,从雍正到乾隆是文字狱大兴之时,流毒深远,却很少有历史剧提到这一点。《纪》剧中提到了,但是一笔带过,那个因父亲无端冤死一心想报仇的“四姑娘”却基本上被置于反面地位,正面的角色都在保护皇帝免遭她之害。最后她无望自杀,纪晓岚和他的女伴们护驾成功,皆大欢喜。君王依然圣明,文字冤狱,小事一桩!
这个电视剧代表了时下一种相当流行的倾向:把宫廷生活描写得那么美妙,“皇妃”是少女值得向往的身份,“格格”就更加幸福无比;金榜题名外加与皇家结亲是男儿可以谋求到的最高尊荣富贵。不然,一样是发挥想象力编造,何不让莫愁最终归隐江湖不知所终,那被废除的状元也得不到“改正”,照样以卖风筝为生,甚至“行行出状元”,成为风筝名家,也可成全杜小月之爱情纯洁、人格完满。
现在的青少年课外看什么书,我不清楚。不过影视文化进入千家万户,其冲击力和无形有形的影响要比看小说大得多。因此我才感到这种“戏说”所散发的价值观、历史观值得忧虑。我一向不主张赋予文艺作品太多的教化责任,但是同类倾向的作品数量达到“充斥”某个领域的程度,其客观上“教化”或反教化的影响决不可低估。如今流风所及,从古装戏中的以做皇帝的妃子为荣,到现代戏的女秘书必然与老板有暧昧关系,乃至商业广告都要借助皇家魅力,本质上一脉相承,恐怕“引导”与“迎合”的恶性循环已经形成,可胜浩叹!
(《中华读书报》2001.3.7)